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1篇
  免费   360篇
  国内免费   4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515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73篇
中国医学   2031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66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目的:制备黄连饮片标准汤剂并建立其质量标准,为黄连配方颗粒的制备及其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制备原则制备黄连饮片标准汤剂,计算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的转移率和饮片出膏率,建立黄连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流动相乙腈-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50∶50)(每100 m L中加十二烷基硫酸钠0.4 g,以磷酸调节pH 3.0),柱温30℃,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25 nm。结果:黄连饮片中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的转移率范围分别为79.3%~111.9%,54.6%~76.2%,45.7%~70.7%和43.5%~64.4%,出膏率范围17.1%~22.3%,14批黄连饮片标准汤剂特征图谱中有7个共有峰,其相似度均0.999。结论:该研究建立的质量评价方法精密度和重复性良好,指纹图谱相似度高,适用于黄连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推断并验证大黄、地榆、牡丹皮3味中药炒炭的热解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这3味中药炒炭研究的理论。方法:采用模式函数法中的单个扫描速率的不定温法(Coats-Redfern模型与Achar模型)推断大黄、地榆、牡丹皮3味中药炒炭过程中热解反应的机理函数,通过比较转化率(α)理论值、实验值与1/T的热分析曲线对机理函数进行验证。结果:积分形式表达式能更较好地描述大黄、地榆、牡丹皮3味中药炒炭热解的反应机制,三者的炒炭热解机理函数分别为9号机理函数积分形式g(α)=[(1-α)-1/3-1]2,2号机理函数积分形式g(α)=α+(1-α)ln(1-α),9号机理函数积分形式g(α)=[(1-α)-1/3-1]2。结论:3味中药炒炭的热解反应机制均属于反应扩散,转化率理论值与实验值存在一定的差异,运用热分析动力学方法只是尽可能地模拟这3味中药的炒炭热解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43.
甘草为我国传统常用大宗中药。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本草及医药典籍中甘草的记载,对甘草名称、原植物、产地、性状、质量评价、炮制方法、药性及功效主治进行考证。考证结果发现,甘草别名较多,尤以"国老"著称。其中,霝,大苦之称揭示汉代以前甘草品种混乱,自汉代以后才达到统一。原植物形态描述及图例考证认为,古本草记载甘草均为乌拉尔甘草,不包括《中国药典》记载正品甘草的另外2个种: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产地考证发现甘草核心产区已发生变迁,从以山西为主产区变迁为今天的以西北地区(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为主要产区。性状特征及质量评价考证结果认为,从古至今甘草均以外皮细紧,紫红色外皮,断面有纹理,质坚实,富粉性为佳。炮制方法考证结果显示,其炮制方法经历了多样化的历史时期,随着应用实践,只有蜜炙法得以传承。药性及功效考证认为,本草中关于其药性的记载稍有不同,其功能主治古今基本一致。本文对历代典籍中记载的甘草进行考证,考证结果认为从古至今,甘草以乌拉尔甘草常用,主产地已发生变迁,蜜炙法是甘草唯一得到传承的炮制方法,其功效主治未发生较大变化,该研究结果为甘草的深入研究、资源开发、保护及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
目的:优选苦参-甘草药对的提取工艺,并对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以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甘草酸的转移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和液料比对苦参-甘草药对提取工艺的影响。利用UPLC-Q-TOF/MS对苦参-甘草药对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在线鉴定。结果:苦参-甘草药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加8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提取前浸泡1 h;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总转移率93.92%,甘草酸转移率99.23%。苦参-甘草药对提取物共鉴定出49个成分,其中28个来自于苦参,21个来自于甘草。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苦参-甘草药对配伍提取具有相互促进溶出的作用,为阐明其他药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配伍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樟帮特色米泔水漂苍术与其麸炒品、生品对湿盛困脾大鼠的疗效,并考察其燥性,以发掘特色饮片、提高饮片质量,为苍术的临床用药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采用外湿困脾、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的复合方式复制湿盛困脾脾虚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分别设空白组、模型组、米泔水漂苍术组、麸炒苍术组、苍术生品组,每天记录体重、饮水量、尿量,治疗12 d后采用炭末灌胃法测量胃排空速率和肠推进率,测量脾指数,检测血清淀粉酶(AMS),D-木糖及胃泌素(GAS)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治疗组体重均有恢复趋势;体液消耗量各给药组均高于模型组,且苍术生品组麸炒苍术组米泔水漂苍术组;脾指数各给药组显著高于模型组,其中米泔水漂苍术组与麸炒苍术组显著高于空白组;各给药组的AMS,D-木糖,GAS水平较模型组均显著提高,其中米泔水漂苍术组与麸炒苍术组显著高于空白组。结论:米泔水漂苍术与其麸炒品、生品都对湿盛困脾脾虚大鼠有一定药效作用,且麸炒品和米泔水制品显著优于生品,且均具有良好的健脾和胃、调节胃肠道功能与分泌的作用。燥性排序为米泔水漂制品麸炒品生品。  相似文献   
46.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Coptidis Rhizoma (CR), a traditional medicinal plant, on oral bacteria. MATERIALS AND METHODS: CR extract was prepared by boiling CR in water for 2 h. Alkaloids contained in CR extract were assay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CR extract was estimated from the lowest concentration that did not permit bacterial growth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and the concentrations that inhibited 50% of bacterial proteolytic activity (IC50). RESULTS: CR extract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Actinomyces naeslundii,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revotella intermedia, Prevotella nigrescens and 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 at MIC of 0.031-0.25 mg ml(-1), whereas it had less inhibitory effect (MIC: 0.5-2 mg ml(-1)) on the growth of Streptococcus and Lactobacillus. The major active component of CR extract was berberine (Ber), an alkaloid, and its inhibiting specificity to bacterial growth was similar to that of CR extract. CR extract and Ber were bacteriostatic at the MICs against most of the bacteria, and bacteriocidal at the concentrations higher than the MICs. Ber inhibited the activities of collagenase from P. gingivalis and A. actinomycetemcomitans. CONCLUSION: CR extract and Ber had an inhibitory effect on periodontopathogenic bacteria.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 possibility of their clinical applic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iodontal diseases.  相似文献   
47.
目的基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聚类分析以及定量分析方法,评价不同产地莪术的质量,优选最佳产地。方法采用HPLC,流动相为乙腈-水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10 nm,对7个不同产地的26批莪术药材进行指纹图谱及3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研究,应用聚类分析与显著性差异分析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莪术药材质量进行评价,进而优选最佳产地。结果7个不同产地26批莪术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差别较大,莪术酮、吉马酮和呋喃二烯的含量分别为0.08%~0.98%、0.05%~0.18%、0.03%~0.29%;聚类分析可分为3类,第1类产地为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四川省成都市、云南省红河州和云南省楚雄州;第2类产地为广西玉林市和广西南宁市;第3类产地为广西钦州市。通过显著性差异分析,进一步评价不同产地间质量的差异,从而发现云南省楚雄州的广西莪术质量较优。结论不同产地之间莪术存在一定的质量差异,但同一产地不同批次间莪术质量较稳定。通过指纹图谱与含量测定相结合,应用聚类分析与显著性差异分析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可全面综合评价莪术质量。此方法的建立为优选经典名方温经汤中莪术药材产地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8.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比较4种醋制方法制备的醋香附饮片中黄酮类成分的差异,为控制香附炮制品的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芦丁、木犀草苷和木犀草素为指标性成分,采用Intersil ODS-3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为流动相A,0.1%磷酸水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0~35 min,38%~38%A;35~45 min,38%~50%A;45~70 min,50%~50%A;70~110 min,50%~90%A),流速1.0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为350 nm。结果:对芦丁、木犀草素和木犀草苷在选定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相关系数均 0.9997,加样回收率为98.10%、97.73%、98.20%,RSD%为1.56%、1.58%、1.22%,重复性、稳定性、精密度良好。3种黄酮成分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醋炙品醋煮品醋煮蒸品醋蒸品生品。结论:建立的HPLC法测定不同香附醋制品中芦丁、木犀草素和木犀草苷含量的方法简单、可行、重现性好,3种黄酮成分总量在醋炙品中最高。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复方莪术散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的价值。方法:将Ⅱ~Ⅲ期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肾虚血瘀证患者120例回顾性随机分为3组,复方莪术散组(n=40)于术后7 d开始服用复方莪术散;曲普瑞林组(n=44)术后7 d开始肌肉注射曲普瑞林,每4周1次;联合组(n=36)给药方式同复方莪术散组及曲普瑞林组。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复方莪术散组、曲普瑞林组及联合组比较,受孕率、症状改善率均提高,复发率下降,3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莪术散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较曲普瑞林组(79%)和联合组(89%)明显降低(P<0.01)。结论:腹腔镜术后辅助复方莪术散,对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受孕率、降低复发率、改善疼痛有重要作用,且副作用少、费用低。  相似文献   
50.
细辛是一味传统的解表药,其根和根茎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包括木脂素类、黄酮类、甾体类、多糖类和挥发油(萜类、芳香族类、脂肪族类)等。因其具有发表散寒之功,传统上常用于痰饮咳喘、风寒感冒、风湿痹痛等病证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细辛除具有基于传统功效的镇痛、抗炎、止咳、平喘等药理活性外,还具有抗病毒、抗菌、镇静、抗氧化、抗抑郁、降血压、抑制癌细胞等作用。目前,有关细辛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挥发性成分,而关于其非挥发性成分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化学成分类别划分比较笼统,化学成分在不同细辛药用部位及基原中的分布情况也不太清楚,且毒性相对较小的细辛非挥发性成分药理研究较少。因此,笔者系统检索了细辛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其不同结构类型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提炼与分析,以期为细辛的进一步研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